大數據時代的私人資訊容易洩漏,受害人通常認為能說出公民信息的人就來自國家機關,因而上当受骗
专骗新来港人士,盯上'香港高才通'大陆中产精英和留学香港的大陆学生,实施诈骗
警惕新骗局!盯上内地中产精英,150名“高才”中招!被骗1300万港元!近日,香港警方成功侦破一个由黑帮操控的租楼诈骗集团,该集团卷款逾千万元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最新数据显示,至少有200名来港升学或就业的“港漂”及“高才通”申请人成为了这一诈骗案的受害者。
西九龙总区重案组总督察谢于毅表示,本月上旬,警方接到一些新来港人士的报案,包括通过“高才通”计划来港的人士及港漂学生。他们反映一家公寓管理公司诈骗了他们的租金。经过深入调查,警方发现这起诈骗案的背后黑手是一个由黑社会操控的公寓管理公司。该公司至少诈骗了150名高才通新来港就业人士及港漂学生的租金,涉案金额高达1300万港元。随后,香港警方迅速展开代号“黑火”的行动,并在2月13日至14日期间,以涉嫌“串谋诈骗”为由,拘捕了1名集团主脑、1名持牌地产代理以及9名骨干成员。同时,警方还搜查了集团位于尖沙咀的办公室,检获了18台电脑及大量租约文件。
被捕人士包括8男3女,年龄介乎19至40岁,分别报称任职地产代理、文员、司机、学生或无业等。其中一名33岁女子已获准保释,须于3月中旬向警方报到;余下10人仍被扣查。西九龙总区重案组高级督察林子鎌指,犯罪集团会招揽本地人租用单位成为“二房东”,向业主缴付3个月租金作按金后,在社交平台宣传楼盘,然后冒认业主、私下转租单位予新来港人士,再提供折扣,引诱租客预缴一年租金,从而骗取差价;甚至在没有租用单位私情况下,直接向新来港人士讹称出租单位,骗取租金。此外,该诈骗集团还会安排代理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现金、名表和豪车的照片,并以“高佣金”为诱饵,招募港漂学生作为代理人,负责推销房源并带受害者看房。
此次骗局的受害者多为高学历、高收入的中产精英。该诈骗集团就利用他们对当地不熟悉、有身份续签需求等情形,“专业化”实施诈骗。过去的两年,香港通过“高才通”计划吸引了共收到约11.6万份申请,近9.2万份获批,超过7.5万名高端人才与家人抵港。
由于香港入境处规定,想要申请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必须符合《入境条例》的相关规定,并且连续通常居住于香港不少于7年。所以新移民们无论是自己在港生活还是想要转永居,都需要提供一个长期住址,因此在港租房和买房都是刚需。所以骗子们也看上了这波初来乍到的新移民,为其量身定制了骗局。
香港地产代理监管局执行总监陈汝儆表示,港漂学生或新来港工作的人士,应该直接联系香港持牌的地产代理,如有不知明人士介绍楼盘应该要三思。他还提醒所有租盘广告都会有持牌代理公司名称及牌照号码,之后可以在地监局的网站核实其身份,以及要亲身看楼后才可租住。
香港身份续签 “坑” 成重灾区,香港高才和港漂们警惕“新骗局”,找中介要擦亮眼睛!
近年来,香港吸引了大量内地人才赴港发展,尤其是高才通计划的推出,使得越来越多的精英选择在香港工作、生活。然而,随着人才的涌入,各类针对新来港人士的骗局也层出不穷。
一、香港身份续签新骗局
这起诈骗案的作案手段堪称“专业”。诈骗团伙通过持牌地产代理的协助,安排“二房东”冒充业主,低价吸引租客,再骗取受害者一年租金后卷款潜逃。通常情况下,这些骗局利用新来港人士对香港租房市场的不了解,以及对合法地产代理的信任,在一开始就设下了精心设计的陷阱。
2、港漂租房诈骗的常见套路对于在香港租房的高才和港漂们,诈骗团伙往往会利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诈骗:①低价诱惑:在社交媒体或租房网站上发布远低于市场价的房源,以此吸引求租者。②伪造业主身份:安排“二房东”冒充业主,与租客签订合同并收取大笔租金。③虚假房产中介:部分诈骗集团甚至会伪造地产代理公司,提供“专业”服务,增加租客的信任度。④提前收取大额租金:要求租客一次性支付一年租金,以获取“折扣”或“优先入住权”,实际上却是为了骗取大额资金然后消失。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骗局,新来港的高才人士和港漂们必须提高警惕,切勿轻信过于便宜的房源,同时务必查验中介和业主的真实身份,以避免陷入骗局。
二、香港身份续签的四大骗局
续签香港身份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新港人对政策不熟悉,或是急于续签,容易落入一些不法中介的陷阱。以下是目前香港身份续签过程中最常见的四大骗局,希望大家警惕起来!
1、虚假挂靠续签骗局有些不法分子声称,只要支付一定费用,他们就能帮你“挂靠”到某家公司,虚构一份香港工作,甚至每月还会有“工资”和“强积金缴纳记录”,以此作为续签的证明。然而,这种方式风险极高,因为入境处对续签申请的审查十分严格,一旦发现公司并未实际运营,而只是“空壳”挂靠,那么续签将被拒绝,甚至可能面临法律制裁。近年来,入境处已经加大了对虚假挂靠续签的打击力度,建议大家不要轻信此类骗局。
2、注册空壳公司续签骗局还有一些中介宣称,只需在香港注册一家公司,然后为自己发工资,就可以顺利续签。然而,香港入境处明确规定,续签申请人必须展示出真实的业务运营情况,而不仅仅是注册一个公司。如果公司缺乏实际业务、没有固定办公地点、也没有真实的财务记录,续签申请将会被拒绝。因此,单纯注册公司并不能保证续签通过,反而可能浪费大量金钱和时间。
3、保险销售续签风险
近年来,不少人选择通过卖保险的方式来满足续签要求,然而这条路并不稳定。香港入境处会综合考察申请人的收入水平以及业务对香港经济的贡献,仅仅从事保险销售并不一定能满足续签标准。尤其是如果保险销售业绩不稳定,或者收入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续签仍然可能被拒。因此,依靠卖保险续签并不是一个稳妥的长期方案。
4、伪造材料续签骗局
部分黑中介甚至声称,可以提供伪造的收入证明、税单、雇佣合同等材料,以帮助申请人顺利续签。然而,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因为一旦被入境处发现,申请人不仅会面临续签失败的风险,还可能触犯法律,甚至被禁止再次申请香港身份。因此,任何涉及伪造材料的行为都应当坚决避免。
三、香港高才续签的四种正确方式
1、在港受聘工作
这一方式是指申请人在香港找到一份全职工作,岗位和收入需与学历背景和过往工作经验相匹配。此外,申请人在香港的税收记录也需要达到一定水平,一般来说,月收入达到3万港币以上才会有纳税记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你受聘于香港公司,但并不代表一定要常驻香港,如若有正当理由也可以外派到其他地区工作。关键指标:
①工作岗位及薪酬福利水平:所受聘职位通常是有学位的人士担任,要基本符合高才人士过往自身专业和行业相关;
②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所缴纳的税款要达到市场水平(对标3万月薪及以上才会有纳税记录);
③申请人在港时间长短:没有明确要求在港时间,合理即可;
注:如果工作需要安排到海外或内地工作,可以做相关解释。
2、在港创业开办公司
也就是在香港创业开公司、或是盘点做生意,自己当老板,通过自己聘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续签。但要求香港公司必须是正常运营的,而不是空壳公司。关键指标:
①业务健康运营及可持续发展状况:例如营业额、投资额、在本地开设的雇员职位数目、公司办公地址;
②业务运营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所缴纳的税款,确保并非「空壳公司!。亏存未必不能续签,更看重公司是否能可持续运营;
③申请人在港时间长短:亦没有明确要求在港时间,合理即可。
3、以非雇佣合约形式在港工作
意思就是你不一定要受雇于香港公司,自由职业者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续签。关键指标:
例如以佣金为主要收入的保险经纪、自由职业者、顾问等形式,入境事务处审批续签时,会考虑:
① 过去已达到的收入和将来预计的收入水平:是否符合高才人士的常规收入,是否收入稳定持续发薪(建议对标3万月薪及以上);
②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所缴纳的税款;
③申请人在港时间长短:没有明确要求在港时间,合理即可。
4、跨境企业内部调职在港工作
这一方式特别适合那些不常驻香港的管理层或专业人员。即使你长期在境外工作,只要年薪达到120万港币,并且有在港纳税记录,即可通过这一方式续签。即便只是在香港短暂停留处理公务,也不会影响续签。关键指标:
① 收入高:年薪达到120万港币;
②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续签前一年税务年度的在港薪俸税纳税记录;
③申请人在港时间:没有明确要求在港时间,合理即可。
鄭欣怡 - BBC中文特約撰稿人 2025年2月27日
「已經慢慢放下了,但回憶起來還是很難受。」過去的半年裡,到香港留學的浸會大學一年級新生周潤慈漸漸走出了遭遇電信詐騙的陰影。
損失了75萬港元(約9.65萬美元,7.64萬英鎊),但他起碼確認了自己並沒有犯法,這讓他感到一絲放鬆。
和周潤慈一樣,不少中國大陸學生懷著夢想到香港留學,但離開家鄉和父母的他們成為了網絡詐騙的目標。一些學生陷入精心策劃的詐騙陷阱,損失慘重。
1月16日,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表示近月有逾60名港大學生成為詐騙受害者,損失共逾6000萬元,校方要求學生填寫由警方提供的防騙問卷。
這60多名港大生絕大部分是本科一年級的中國大陸學生,受騙時間集中於去年9月至10月開學之初。其中一名陳姓女生在新年期間被騙920萬元巨款。
香港城市大學等高校也陸續披露大批大陸學生被騙巨款的案例。
香港警方稱,2024年9月到11月,港島總區便錄得55宗針對「港漂」學生的「假冒入境處或員警官員」的詐騙案件,累計損失金額高達3900萬元。
周潤慈向BBC中文分享了自己被騙子一步步誘騙上當的詳細過程。接受BBC採訪的反詐專家表示,學生容易掉入手法雷同的電詐陷阱,是因為他們被誤會時通常急於自證,會不斷向騙徒解釋、證明。這恰恰是後者想要看到的結果。
「入境處官員」和「上海警方」
剛剛入學,周潤慈就被詐騙者盯上了。
2024年9月8日,剛入學讀大學一年級的他正準備與朋友一起外出時,發現手機上有多個未接來電。
他回撥電話,對方自稱香港入境處官員,通話還提供普通話及粵語選項。接通人工服務後,對方詢問了他的姓名,主動提出幫助他查詢相關業務,索要了他正在申領的香港身份證的辦理編號。
「由於我當時正在辦理香港身份證,所以對來電並未產生過多疑慮。」周潤慈回憶道。這一疏忽,成為了他一步步被騙術套牢的起點。
「香港入境處官員」隨後告訴周潤慈一個中國大陸的手機號碼,表示要對該號碼進行封禁並限制他在港的活動。儘管周潤慈否認該號碼屬於自己,對方仍然強硬表示這就是他本人的,並進一步稱,需要轉接到號碼註冊地上海寶山區公安局進行後續處理。這樣,周潤慈被轉接至「上海寶山區警察局」接聽了另一通電話。
這時,另一名詐騙者聲稱自己是「上海寶山區警察」,並主動提供警官證證明身份。這位「警察」告知周潤慈:「有人以你的名義在上海寶山區註冊了一個手機號並發佈了許多違法資訊。」
突如其來的指控讓周潤慈有些不知所措,他當即否認這一說法。但對方並未就此甘休,提出可以向上海寶山區警察局報案,以進一步核查。
心存擔憂的周潤慈同意報案。謹慎起見,他立即在網路上搜索上海寶山區警察局的官方網站,並將號碼進行了比對,確認無誤後才繼續進行通話。
時隔半年回想起此事時,周潤慈告訴BBC記者,這正是詐騙者精心佈置的首個陷阱。
接下來的幾天,指控升級了——「上海警察」聲稱,小周被懷疑參與了一起跨國洗錢以及人口販賣案,屬於嚴重違法。
他表示,「上海警察」強調這是刑事案件,要求他全程保密,除了「辦案人員」和當事者之外不能有第三個人知道,包括父母。對方還要求他線上簽署並朗讀保密協定。
事後周潤慈回想時認為,詐騙團夥應該早已通過非法途徑獲得其個人隱私資訊,例如中國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等,並以此向他核對,從而騙取了信任。
「上海警察」隨後進一步威脅說,周潤慈涉及重大刑事案件,要立即逮捕他,同時要求他配合進一步調查。
周潤慈憶述,騙徒為博取信任還會「軟硬兼施」,關心他日常作息、詢問其學習狀況等,並且表示他可以使用WhatsApp、Skype等軟件查看即時定位,讓他查看「警局」環境。雙方可通過通訊設備彼此進行即時監聽和錄屏,來保障雙方各自的權益。
他沒有懷疑對方身份,只能無奈地說,「我就是什麼都沒幹,你們來抓我吧。」
「取保候審」
在那段日子,周潤慈接連一周每天除了個人洗漱時間都在即時視頻。 「上海警察」似乎對他的抵觸態度有所察覺,提出可以「請示上級」,以「取保候審」和「支付涉案金額的10%」方式「寬大處理」。
「我當時聽到取保候審後就報有僥倖心理,問了需要大概多少錢。剛來香港讀書加上從小的存款,我卡裡剛好有這些錢。」周潤慈說。
在第一次通話16天後,騙徒提供了一個所謂的「廉政公署官員卡號」,讓他分批次、每次少量地匯款,將75萬港幣匯入該銀行帳戶。
周潤慈說:「整個匯款期間,因為考慮到之前簽署了保密協議,所以我並沒有告知任何人,包括我的父母。當時我卡裡剛好有這一筆準備買車的存款,因為事發突然我想了想就轉給了對方。」
至此,周潤慈徹底落入了網絡詐騙的騙局之中。
發現被騙之後
周潤慈不是唯一被這種故事情節詐騙的中國留學新生。
同為大一新生的李姓男學生遭遇冒充香港入境處官員的電話詐騙後,被要求獨自外宿約半個月,全程被「監禁式」管理。
詐騙犯要求其時刻保持語音通話,除個人洗漱外攝像頭也一併需要保持開啟。最後,「檢察官」聲稱通緝令已下發,要求他繳納巨額保證金。
他把自己的遭遇發在了社交媒體朋友圈裡。當時剛付了「保證金」的周潤慈看到後,發現情節跟自己的「案情」幾乎一模一樣,他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我當時反應過來自己被騙了以後一開始懵了,但也讓我鬆了口氣,覺得如釋重負,」周潤慈說,因為自己「確實是沒有被參與到重大刑事案件中」。
他立即聯繫了父母並在香港和大陸老家同時報警。
小周告訴記者,陝西警方確認了電話另一端全是假警察,並通過詐騙者的IP定位發現其位於緬甸。然而,由於跨境執法存在諸多困難,且涉案未達到跨國聯合執法的標準,該案只能擱置。
根据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關於辦理電信網路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詐騙財物價值3000人民幣以上就達到了立案標準,但在實際操作中,跨境電信詐騙執法和追贓難以實現,最終大多不了了之。
小周說,事後香港警方也有聯繫自己並表示,案件涉及金額還未達到可以聯合執法的規模,鎖定了嫌疑人但嫌疑人並不在港,所以無法實施逮捕,若將來嫌疑人入境香港,警方將根據現有資訊逮捕他。
小周說,自己被告知查到了錢的去向,但更具體的就無法查下去了。「香港警方表示無法管轄,因為根本不知道詐騙頭目在哪裡。」
香港警方回應BBC查詢時表示,去年10月接獲報案。案件列作「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暫未有人被捕。警方強調對每宗案件均會嚴肅及認真處理,並會根據案情及證據,作出適當的跟進行動。
大陸新生為何容易成為目標?
有專家向BBC中文分析,騙徒透過「官方」人設、提前掌握受害人個資、製造緊張氣氛等,把中國留學生一步步迫入詐騙陷阱。
長期從事反電詐偵查宣傳的原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網路安全保衛大隊民警陳國平接受BBC採訪表示:「普通人在潛意識裡總會覺得只有官員才會給他們打電話。」
他說,詐騙分子通常偽裝成官方機構如入境處、公安局等,利用技術手段例如虛假VPN等方式偽造官方相同的電話號碼和定位資訊,使得受害者難以辨別真偽。
陳國平分析,在大數據時代,很多私人資訊早已洩漏。詐騙分子提前掌握了受害者的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通過這些資訊獲取受害者的信任。
此外,陳國平稱騙徒通過製造緊張氣氛,聲稱受害者涉及嚴重犯罪(如跨國洗錢、人口販賣等),迫使他們迅速做出決定,來不及與家人溝通。他們威脅受害者如果不配合調查,將會面臨嚴重的法律後果,導致受害者在恐慌中做出不理智的決定。
陳國平說:「學生對法律程序和警方辦案流程不熟悉,容易被詐騙分子的專業表現所迷惑。」
多名曾接到過詐騙電話的大學新生也向BBC中文表示,「在異地求學,不會隨時都和父母聯繫,不想讓遠在異地的父母擔心。遇到事情時總想著先自己解決。」這也是學生選擇隱瞞情況、直到事情無法挽回時才告知家長的原因。
陳國平進一步分析稱:「學生容易掉入電詐陷阱是因為學生被誤會時通常會急於自證,會不斷像詐騙分子解釋自己,證明自己,就在解釋和自證的過程中被繞進去了,其實這就是詐騙分子想要看到的結果。」
他解釋,詐騙分子提前知道了學生的個人信息,再給他們扣上莫須有的罪名。而學生認為能說出公民信息的人就來自國家機關,就會恐慌害怕從而開始解釋自己和證明自己,越證明詐騙分子就知道你越害怕,就能進一步引導你進入下一步取保候審。
此外,追贓追逃跨境辦案之所以困難,主要是因為詐騙者利用了跨境作案的法律和執法漏洞、複雜的資金洗白手段以及各國執法機構之間的協調難度和法律限制。境外詐騙案件通常需要多個國家的執法機構合作,但由於法律體系和執法程序的差異,資源配置和資訊共用的不完善,使得追捕和追贓變得極為複雜。
「王星案屬於特殊案例,有被騙8000萬(人民幣)都沒人管的。」陳國平說。